略带油污的工作服,破旧不堪的工具包,口袋里的笔和本是赵营工作的“标配”。
见到赵营,是在精煤压滤车间。他时而摸摸轴承端盖、时而观察脱介筛的运行情况,就像照顾孩子一般,无微不至地查看着每一台设备。
把设备当朋友
“设备的正常运转,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安全,任何一点小故障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”2008年7月,21岁的赵营技校毕业后,来到孟津煤矿当了一名检修工。从入职那一刻起,这句话就一直影响着他。
提升技术没有捷径,勤勉才是最佳路径。为彻底摸清大大小小720台机电设备的“脾气”,赵营从了解每一项制度、认识每一个配件、研读每一张图纸开始学起,凭借自己的努力,很快就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检修达人”。
“在我心中,它们就像是有血有肉的朋友,熟悉又亲切,会高兴、会唱歌、会伤心、会生病……”说起每一台设备的“故事”,赵营脸上满是感慨,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。
这些年来,赵营坚持每天按时做好巡检工作。当设备发生故障时,他就用手机录下设备的“呻吟声”,待处理完故障后,再录下设备正常运转的声音,反复聆听、仔细比对,最后将故障原因、声音变化、处理办法等逐一记录下来,以便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快速查阅、精准应对。
2024年5月,洗煤系统提能改造后,出现托辊跑偏、溜槽卡堵等一系列问题,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,赵营每天吃住在现场,每一台设备的“头疼脑热”,他都记在心上,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,直到洗煤系统完全恢复正常。
把一线当战场
不管何时何地,只要有检修任务,赵营便脚踩“风火轮”,火速奔赴现场,脏活累活抢着干。
2024年8月8日凌晨2时,洗煤核心设备破碎机突然出现故障,若不及时修复,将严重影响生产。接到电话后,赵营迅速从家中赶到现场,和一同前来的3名检修工进行故障检查,最终确定是设备内部出现问题。面对1.5米高、1.3米宽的破碎机,钻到里面检修,躺着不行,蹲着不行,站着更不行,设备里面就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,人在里面没待一会儿,就感觉呼吸困难,在场的工友们你看看我、我看看你,一时间都犯了难。为了早点恢复生产,赵营率先钻进设备狭小的空间内,强忍着高温进行维修,汗水浸湿了全身,他修理一会儿便钻出来喘口气,就这样来来回回20多次,经过2个小时的奋战,设备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转。
加班加点,对于赵营来说,如同家常便饭。2024年12月的一个零点班,平静的生产节奏突然被打破,原本稳定运转的机组毫无征兆地停止运行,一时间,在岗的操作工不知所措。正在家中休息的赵营得到消息后,立即赶赴现场,他一边与操作工沟通,详细了解现场工作情况,另一边组织检修人员制定技术方案,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,经排查,发现自动加药装置中一台电机接地,造成主回路变压器故障停机。说干就干,经过3个小时的不懈努力,机组重新恢复正常运转。
赵营为班组10名成员制定了严格的设备巡检制度,定期对设备进行细致地检查和保养,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的故障隐患。他还每天坚持查看煤质化验数据,从这些枯燥的数据里,洞察质量的变化,并通过及时调整介质、洗选密度和螺旋筛,稳固产品质量。
把技术传授给新人
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只有大家共同提升,才能更好地保证设备运行。”赵营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设备大修是学知识、开眼界、提水平的最佳时机。赵营为班组成员制定“培训套餐”,现场设立“检修课堂”,分享设备维护、故障处理、实际操作等方面的经验心得。他还会在分享过程中随机提问一些问题,引导大家积极思考、主动探索。
2024年6月,旧管道拆除工作迫在眉睫,面对高空作业、重物起吊和高空氧气切割等复杂程序,赵营组织全班成员投身到这场攻坚战中,引导大家围绕“如何拆?怎样装?如何才能安全高效?”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。在讨论过程中,他尊重每个人的想法,鼓励大家各抒己见,充分发挥技术特长,通过看现场、定方案、划工期,最终采取“兵分四路、两两配合,交叉作业、分块切割,倒链牵引、精准衔接”的方式,提前6个小时安全高效地完成了管道拆除任务。
每台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转,都凝结着班组的智慧与汗水。赵营带领全班通过对压滤机空气穿流进行改造升级,降低了精煤的水分;创新TBS内部紊流床系统,降低了精煤的灰分,提高了精煤回收率……一年来,他们班组通过开展小改小革共计解决生产难题21次。
“随着洗煤设备的更新迭代,打造学习型班组至关重要。好技术要传承下去,赵营做到了。他不仅是班长,还是徒弟心中的好师傅!”洗煤厂党支部书记说道。“工作有时很累,但更多的是快乐。感谢企业给了我展现技能的平台,让我快乐地创造价值。”这就是赵营,与设备相伴、与难题较量、与岗位相融。17年来,他用热爱与执着,将平凡的岗位变成为快乐工作的沃土。(陈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