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记者高原行⑧丨戈壁滩上的“自家人”

2025-05-26 来源:大有能源

  “恁外气干啥呢?咱都是背井离乡挣辛苦钱的兄弟,聚到一起不容易!”在青海海西州大煤沟煤矿综掘队的职工宿舍,41岁的河南汉子茹永杰总爱用这句带着乡音的话,婉拒工友们塞来的饭钱和药钱。这个略带腼腆的“80后”班长,用一碗碗热汤、一个沉甸甸的药箱和一颗时时处处为矿工兄弟着想的心,在离家千里的高原矿井,书写着最朴素动人的工友情谊。

  热汤氤氲兄弟情

  5月10日凌晨3时,井下的矿灯照亮了茹永杰班组打锚杆、锚索的工作面。当同班兄弟张灯打设完最后一根锚索时,已经8时05分。“等等,这锚杆不多了呀!”茹永杰说着话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他抓起防爆电话联系值班队长:“咱得补点料再升井,别耽误下一班开工。”

  “这几天运送物料的绞车发生故障,更换的配件正在发货。弟兄们辛苦辛苦!”从井底车场到施工现场的巷道足足有1000米长,且坡度大,扛着物料走起来双腿就像灌了铅。等10个人汗流浃背地把物料码放整齐,井上的日头已晒得人脸发烫。冲进澡堂时,工友陈亚博摸着咕咕叫的肚子直叹气:“食堂这会儿早收摊了,又得饿一晌。”

  10多分钟后,宿舍门被敲得“咚咚”响。“都起来!弄点热乎汤垫垫!”茹永杰的声音裹着羊肉汤的香气飘进来。他提着从矿区外小饭馆买来的10碗羊肉汤,额头还冒着汗,“我在矿区外头的小馆子给大家要了点热汤,让老板多搁了点葱花,趁热喝!”汤挨个摆在桌子上,奶白色的热气漫过陈亚博皲裂的手背,映得他眼里亮晶晶的。陈亚博摸出20块钱要塞过去,被茹永杰硬推了回去:“留着给恁娃娃买文具!再提钱,我跟你急啊!”

  这样的场景早已是常态。每次下井错过饭点,总能看到茹永杰拎着装满饭菜的袋子穿梭在宿舍间。工友们算过,光是带饭、买药,他每月都要自掏腰包三四百元。可无论谁提给他钱,得到的永远是那句带着河南腔调的“见外话”。

  药箱深藏平安福

  茹永杰的床铺底下,压着个掉了漆的铁皮药箱。这箱子跟着他从河南老家到戈壁滩,角角棱棱都磨得发亮。里头的感冒药、碘伏、创可贴……都是他每次探亲后从河南老家一点点带来的。“高原上风硬,伤口见不得马虎。”他常把这话挂在嘴边,像个老大哥。

  3月的一天,工友秦晓强的手指在井下被煤块划了道小口子,随手撕块胶布贴上了事。茹永杰看见了,当场夺下他的手套严肃地说:“煤里带硫,不消毒要烂的!”听说医务室缺双氧水,他当天就跟队里请了假,花140元钱雇了辆私家车,在德令哈市的大街小巷跑了1个小时买药。当他攥着药瓶气喘吁吁地跑进宿舍时,鞋上还糊着层黄土。来回近300公里的路,他连口热乎饭都没顾上吃。

  “俺亲哥都未必能做到这份上。”向来能言善辩的秦晓强,攥着药瓶的手发着颤,喉结动了好几下,终究没说出别的话。

  异乡戈壁“自家事”

  在茹永杰心里,班组里的20个兄弟比亲兄弟还亲。5月初,王国军从四川老家回来,刚下井就嘴唇发紫直打晃。茹永杰硬是把人架回宿舍,又找队领导磨了半天:“国军高原反应不舒服,让他打扫咱队公共区域的卫生吧,活动量小,还不耽误挣补贴。”他知道,这些从异乡奔赴千里而来的兄弟,每月21班的高原补贴,对他们而言有多金贵。

  “俺们搁这戈壁滩,举目无亲的,不抱团咋行?”每次从老家返矿,他的行李箱都被药品塞得满满当当,连件新衣裳都舍不得买。

  戈壁的风卷着沙粒拍在窗玻璃上,茹永杰的药箱又一次被打开。这一回,他往王国军手里塞了两片红景天:“明天下井前泡上,别学上次硬扛了。”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,在他洗得泛白的衣服上落了层金粉,像极了老家打麦场上的夕阳。

  那些被热气熏模糊的宿舍窗玻璃,那箱磨破边角的铁皮药箱,还有那句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“恁外气干啥哩”,早已成了这群异乡人最温暖的符号。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茫茫戈壁滩上,茹永杰和他的矿工兄弟用最朴素的情谊,把苦咸的日子熬成了一碗滚烫的羊肉汤。(祁婷婷)